可能選擇的方式
1.協議收購、買殼上市
外資可以通過協議收購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權,達到控股和買殼上市的目的。典型的例子即香港上市的格林柯爾收購科龍電器原大股東21%的股權,從而實現買殼入市的目的。
2.協議受讓參股控股
外資還可以通過協議受讓的方式,參股或控股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股權,從而達到外資并購的目的。例如今年俄羅斯阿康公司協議受讓山東紅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8%的國有股后,紅日化工整體變更為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涉及外資金額2085萬美元。此外,在我國證券市場還有上市公司向擬參股的外資方定向發行股票,讓外資實現參股上市公司的先例,如1995年福特入主江鈴汽車。
3.要約收購上市公司
要約收購是指外資通過股票二級市場收購上市公司的股份,從而達到并購的目的,由于我國股票市場的股權結構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給要約收購帶來了很大不便,隨著今年7月《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的出臺,使得要約收購也有章可依。
4.外企上市后對外擴張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對外資開放,外資企業上市已具有現實可能性。由于外資企業上市的門檻較高,如持續三年盈利、需要整體上市,防止剝離上市和捆綁上市、需要一年的上市輔導期等,因此外資企業上市后的對外購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5.成立合資企業進入
對于外資想進入的行業或市場,如關稅或非關稅壁壘較高的汽車業,還有些目前對外資進入限制較嚴格,但入世后逐步開放的電信、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外資可以通過和國內企業成立新的合資企業的方式,實現對目標市場的進入。
優先進入的行業
目前外資關注并有可能率先實施并購的行業包括:
1.汽車業。隨著近年我國GDP的高速增長,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現在汽車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是有目共睹的。外資進入我國汽車行業,不僅可以很快的搶占我國市場份額,還有利于實現其全球化的資源配置。
2.物流業。各地重點規劃的物流園區建設,為參與其中的企業提供良好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不排除外資進入的可能。特別是在民航總局、國家計委和外經貿部2002年7月公布《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后,取消了外資投資民用機場比例不得超過49%的限制,與物流業關系密切的航空機場業更會受到外資的青睞。
3.金融業。入世后,中國還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經營地域、客戶對象和業務范圍等方面的限制。2002年7月1日由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開始實行,預計不久將有合資的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出現。
4.制造業。我國有很好的制造業基礎和較強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特別是在家電、部分IT產品、醫藥和化工行業上,而且這些行業或者地域性強,或者已經建成了成熟的營銷網絡和渠道,外資進入除獲得成本優勢外,還可獲得市場份額。
5.商業零售。目前商業用地正成為稀缺資源?外資進入后往往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合作?以實現優勢互補,因此并購將成為外資商業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途徑。
6.公用事業。據外經貿部外資司官員證實,即將正式出臺的《關于外資并購國有大中型企業管理辦法》將明確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及垃圾處理等一般性城市公用事業將完全向外資開放。
防止炒作風險
對上市公司的挑戰
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外資并購在帶來資金、技術和管理方式的背后,還蟄伏著潛在的風險。就本質而言,外資并購受利益驅動,其中唱主角的跨國公司大規模進入中國,特別是通過對重點行業、產業的上市公司進行兼并與收購,將使其迅速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而達到壟斷目的。當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滲透程度很高,有可能影響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
在外資并購中,外資具有資本、技術和管理的優勢,而我國的上市公司基本上被當作“殼資源”。外資先進的無形資本、技術和管理資源能否裝入我們的“殼資源”,并不是通過并購的“市場活動”來完成,而是要通過并購后的“企業活動”來完成。這無疑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外資并購國內上市公司同樣充滿了市場風險。包括國內知名品牌保護不力的風險,惡意收購的風險,國際游資投機的風險,外資突然撤離而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中小股東利益受損的風險,企業債權債務的風險等。
對市場行情的影響
1.外資并購需要內資和外資兩個積極性。由于現在全世界經濟都不景氣,外資在其他市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挫,在進入一個新的市場的時候都會顯得比較慎重。而且現在中國股市的市盈率高,風險大,外資當然會三思而行。
2.不應片面放大外資并購的效應,今后國內的上市公司終究不可能以外資公司為主,片面放大外資并購的意義,實際上是一種投機心理。外資并購對于中國市場來說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短期內不可能全面開花。另外,外資進入到中國市場還需要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市場對此應該有一個比較平靜的心態。
3.外方購并看重的是產業和市場,他們的目的主要是進行實業投資,這與國內的很多購并和重組是不同的。外資并購股絕對不會像網絡股那樣熱起來,因為這需要互相配合。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才一年,互相都不十分了解,短期內外資購并不可能大面積地展開,最早也須等到明年或后年才能見分曉。
鏈接一:并購進程
1995年,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向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定向增發了1.39億股B股,使之成為江鈴汽車的第二大股東。
1998年8月,韓國三星康寧株式會社協議受讓了深業騰美有限公司所持有的賽格三星21.37%的股份,成為第三大股東。
2001年,輪胎橡膠與世界上最大的輪胎生產企業法國米其林組建合資公司?米其林控股70%;之后?合資公司再反向收購輪胎橡膠核心業務和資產。
2002年3月,華新水泥向全球最大水泥制造商HolchinB.V.定向增發7700萬B股?從而使該外資公司成為了華新水泥的第二大股東?實現間接上市。
2002年5月,法國阿爾卡特通過從中方股東手中收購上海貝爾10%加1股的股份?同時買斷比利時公司擁有的上海貝爾8.35%的股份?從而對上海貝爾所持股份增加到50%以上。
2002年8月8日,賽格三星發布公告稱,公司主要股東賽格集團與三星康寧達成出讓部分股權的初步意向,后者可能成為賽格三星第一大股東。
鏈接二:政策推進
2001年11月5日,外經貿部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對允許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發行A股或B股和允許外商投資企業受讓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做了原則性規定。
2001年11月14日,外經貿部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該文件為外國產業資本在我國發起設立上市公司,或通過受讓非流通股并購國內上市公司掃除了基本的政策障礙。
2002年4月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并實施《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7號——外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說明書內容與格式特別規定》,外資發起設立上市公司已進入到實際操作階段。
2002年4月起,《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及《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正式實施,根據新修訂的內容,中國基本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許多以往限制外資進入的領域開始解禁。
2002年6月4日,中國證監會頒布《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這兩個規則的頒布和實施表明金融業對外開放已成定局。
2002年8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新《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中,外商的投資范圍擴大到現有的任一家公共航空運輸企業。
2002年8月14日,在天津市召開的“投資環境報告會”上,外經貿部有關官員透露,《外商投資并購條例》有望在今年出臺。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